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测试:假如你是一个铁路工人,负责扳动闸刀让火车变轨,这天火车来了,你发现火车正在行驶的铁轨上有五个孩子在玩耍,而没有火车的铁轨上只有一个孩子。那么,你是会选择扳动闸刀让五个孩子免于被车撞死,还是选择扳闸刀,让那个遵守规矩的孩子被撞死?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,很多人难以做出回答。

在2016年上映的《隧道》中,也有这样难以决定的问题。当搜救许久也没能救出掩埋在隧道里的被困人员时,你是会选择放弃被困者的生命快速炸开隧道恢复通车,还是任由路堵住不管,继续一点点的挖掘情况不确定的被困者?

人生处处充满着两难的抉择,当面临这种选择的时候,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?这是会困扰每个人的问题。在《隧道》电影中,上文提到的选择被媒体做成了民意调查,一个选项是同意继续援救被困者;另一选择是重新开工,修复塌掉的隧道快速通车。而选择后者的人员比例,达到了惊人的65%。这是怎样荒诞的投票?一个人孤单的被困在塌陷的隧道中长达35天,黑暗,饥饿,恐惧纠缠了他35天,然后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草率的被放在投票台上,被别人决定生死,这种讽刺,《隧道》拍出来了。

这部电影通过一场特定的隧道坍塌,救援被困者的案例。在这场灾难救援中,这次的隧道坍塌好像是搭起了一台大戏,政府部门、救援部门、媒体记者和社会舆论轮流登场,将各自的戏码表演的啼笑皆非,令人深思。长达35天的救援中,政府部门互相推诿责任、救援部门消极救助、媒体记者也只是关心人是否被救出,但这只是人们舆论好奇的关注点。所以其实是没有人在乎被困人的死活的,他们只在乎那些对他们有利的东西。

这场闹剧的开端,来自与汽车销售员李正洙赶赴女儿生日派对的路上。在驶入河图隧道的时候,突然间地动山摇,隧道发生了坍塌,将李正洙埋入坠落下来的土石中。所幸石块和汽车的顶棚为他的生存提供了一小块可以活动的空间,这为李正洙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尽可能的保障。他在充满黑暗的困境里,静静地等待着救援的消息。和大家熟知的灾难片有所不同,《隧道》的镜头更多的是狭小的洞穴,观众看不到动辄间楼塔山崩的壮观场面,却也更能安静的体会李正洙被困时的绝望。

隧道发生了塌陷,李正洙被困的消息被外界所知,一时间,所有人都在“挂念”着这个可怜的被困者。媒体部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,为“关心”李正洙安全的人带去消息。而政府部门也第一时间出面表态,表示已经组织了救援队前往现场,一定会以被困者的生命为优先云云。反观那些“关心”现场情况的民众们,他们就像那些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吃瓜群众一样,坐在电视前面,看着救援队救援被困者。不用承担任何压力,却满身都是指挥现场的劲儿,这种讽刺,也只有韩国能够拍的出。

李正洙的妻子日夜奔走,找施工单位、道路公社、警察局等,四处求救。而救援队的队长则丝毫不肯放弃救出李正洙的一丁点可能。第一次派出的救援队副队长被二次坍塌的碎石掩埋牺牲,这给是否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救援带来了争议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珍贵的,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人的生命去使更多人陷入危险。这样的舆论一旦起来就十分难以平复,好在救援队长和李正洙的妻子咬牙坚持,才为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时间。

反观李正洙,在隧道中靠着车上仅有的矿泉水和带给女儿的蛋糕维持着生命。手机只剩77%的电量,每天只敢开机两分钟。正在他越来越绝望的时候,他听到了同样被困的女大学生美娜的声音。美娜的出现给李正洙带来了勇气,他告诉自己不能在这样的困境中比女生还要惊慌,他试着和她沟通,把自己的水分给她喝,两人互相扶持着等待救援。

每天和外界的联系只靠短短几分钟的通话,在第十几天的时候,李正洙听到外界传来的讯息,隧道的设计图纸是错的,按照现在的救援进度,基本无望把他们救出来。一直安慰美娜的李正洙也失去了希望,所有的沉稳和自信都消失不见,有的只是一个咒骂着老天的可怜的困兽。

救援进行了快三十天,这条高速路也受阻了三十天。原本热切关心的那些民众,在是否选择放弃救援李正洙的投票上,有65%的人选择了停止救援,用炸弹炸开隧道,恢复通车。所以这世上本就没有将心比心,没有感同身受。他可能同情陷入困境中的你,可是因为解救你导致了他的生活不便,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你。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。

好在救援队长坚持救援,终于在第35天救出了李正洙。这时政府的人又出来抢功劳,记者围着李正洙让他说被救后的感言。气的救援队长破口大骂这些人是混蛋,李正洙用尽全身力气为正义的救援队长竖大拇指,也被电视台剪成为了政府不懈的援救表示感谢。这部影片中的影射寓意太多,以至于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韩国民众的脸上。回想起我国的那些灾难发生时,八方支援的速度和责任感,内心都充满了骄傲。这是他们感受不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