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幸福还会来敲门》的热播让魏超的扮演者冯铭潮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,从《我们的十年》到如今的《幸福还会来敲门》,时间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走过了6年,但冯铭潮仿佛一点没有变,仍是那么的雅痞不羁而又少年心性,岁月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。

说起冯铭潮与荧幕的缘分,或许可追溯至十几年前,一个心怀梦想的少年坚定地选择了从事演戏的道路。多年以来,冯铭潮陆续出演过一些电视剧,虽然如今的他称不上“老戏骨”,但在他的眼中,或许自己是为演员而生的。热爱演戏,享受演戏。

出生于海南的冯铭潮家境优渥,父亲对他管教很严,教育方式也是以打压式的批评教育为主,所以大多数时间他对父亲非常抗拒。

从对成为律师的抗拒到对按部就班的抗拒,他一步步走到今天,或许支撑着的就是那一股对表演的热爱。一个人在北京漂泊,其中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,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,没有家人的支持,没有顺利的机会。

但每每抓到机会,冯铭潮都不会轻言放弃,从《幸福的面条》,到《我为相亲狂》,再到《我们的十年》,冯铭潮的表现日益成熟。2016年,还出演了《裸奔时代》,转型喜剧类影视剧,他说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”。

也许是因为长相帅气,冯铭潮在影视剧中所出演的角色大都是富家子弟的人设,加之个人气质的契合,冯铭潮此前的戏路一直都往这个方向发展。但冯铭潮觉得,如果可以,他一定会选择那个可以打破富二代形象的角色,相对于千篇一律的“演自己”,他更想尝试不一样的人生。

认识他的人都说,在冯铭潮的骨子里,有一种反叛精神,从少年时期违背父亲意愿出国留学到如今选择切换赛道,他迫切的希望能够摆脱外貌的枷锁,这点也更符合他天蝎座的本性。

越是别人不想让他做的事,他就越想去做,越想去实现它,越是别人不让他说的话,他就越敢说。“朋友都说我有点‘疯魔’,不疯魔不成活嘛。”

在人生的每一次反抗中,冯铭潮都选择了去坚持内心的想法,凡是关乎未来的大事,都不让未来的自己有遗憾。尽管熟知他的朋友都会替他心疼,但他从来都不在乎外界的风言风语,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最好主角。

无论是唱歌还是演戏,冯铭潮的初心一直没变,都是想要变得更好,都是想要得到更多的认可,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。他热爱现在的事业,但并不是所谓的“快餐类明星”。有时候,为了锻炼自身实力,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,他也会默默捡起剧本,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彻底“沉浸”到人物里去。有时候,这种融合之后的“魔怔”让他欣喜若狂。

对于最不喜欢的娱乐圈乱象,冯铭潮坦言:关系户、伪专业、审美畸形。

当然,在娱乐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难免会遇到一些“关系户”——演员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去获得更好的机会,毕竟有的人出生就可以在罗马。

但是某些种时候,冯铭潮也会羡慕关系户,他直言没有什么不能说出口的,因为有关系也就意味着有机会。他就是单纯地喜欢表演这个工作,羡慕“关系户们”可以拿到自己想演的角色。可能会有人说:不就是想红吗?对啊,谁不想红,红了才有机会,才有选择权,才能演自己想要的影视剧和角色。“我不觉得想红可耻,敢于面对自己的黑暗面,才是真能找到自己。”

冯铭潮觉得有时候“关系户”多了简直就是玷污了“演员”这个身份,他告诉我自己就曾经亲身经历过。“你知道有人演戏的时候会把大字报贴我身上,他照着读么?你别不信,我真见过,还是大家说的老戏骨,所以说有时候我也挺厌烦娱乐圈的。我只是想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而已,真就那么难吗?”

那是冯铭潮第一次心灰意冷,看着“大字报式”的表演,他目瞪口呆,就像是被戏弄了一样。他不禁反思:这就是我当初为了追求而和父母翻脸的职业?这也太可笑了,演员的自我修养呢?“不专业的人太多,而且越不专业越高调,有种越缺少越喜欢炫的感觉,但现在观众也变聪明了,知道谁是在认真演戏,真正热爱表演的人很多都低调得很,因为他们需要真实的体验生活。”

为了能够得到机会,冯铭潮苦苦等待过,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渴望机会的降临,也希望能够一炮而红,走上镁光灯下的红地毯。但是很多时候,一部电视剧,一部电影,角色都是内定的,真正需要经过试镜、选角的少之又少。在关系户面前,真正努力的人的付出就付诸东流,没有人会发现他们的光芒,冯铭潮对于这样的经历难以忘却。

“你没机会的,这么多年我通过公平试戏拿到的角色只有“魏超”,所以我才会抓住一切可以演戏的机会,一切有争议的角色,有争议点才会有人关注,你才会有翻身的机会。”

这也是一种被记住的机会,快餐时代的“记住”就是这样简单粗暴。不管形象好不好,有了辨识度,机会才会可能降临到你头上。

冯铭潮很无奈,他的大多角色都是制片人或者导演直接找来的。就算偶尔有试镜的机会,等到了现场又会大失所望,“试戏的现场根本就不专业,就是走个过场而已。有一次试镜杀手,那第一次跟导演见面肯定要客气点,结果导演直接说我太阳光了没有杀气……当时挺无语的,这还没试镜呢,特别想跟导演说,你是想让我带着杀气来见你吗?我很不满这种状态,这对演员来说,是一种消耗,热情消耗地多了,人也便麻木了。”

现在的很多影视剧都采取老戏骨+鲜肉小花的模式,以达到演技和知名度的双重保障。对于质量上的要求就被削弱,艺术的目的单纯的变成了赚钱。看到如此,作为演员的冯铭潮觉得心痛,也觉得无奈,也掺和了一点对改变的力不从心。“我不是要当演员纪检委,也不想批判谁,我自己演的戏都有这种模式,没办法,这是‘潮流’。”

或许是人生的经历让他变得成熟起来,面对挑战,他并不像“乐天派”的年轻人那样一味的往前冲,也不会像失去斗志的中年人那样,不懂变通。“心灰意冷又怎么样,你想演戏,就得遵守‘规则’,是不是很讽刺。”

冯铭潮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矛盾,很喜欢表演但不喜欢“演员”这个职业,可能是内外行之间存在的隔阂,表演能让他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,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,但其实没几个人喜欢演戏现场。“好的导演能够看到演员自己看不到的一面,然后不断挖掘,放大演员地这种特质,但这样的导演太少了。我管那种一遍念台词,一遍拍反应,然后通过后期剪辑+配音出成片的拍摄手法交“僵尸读书”,是不是很形象?”

其实,冯铭潮一直纠结于事业和内心之间,首先他爱演戏,这从青少年时期就萌生出来的想法,后期为此努力过。但是他内心却抗拒想要成为一名演员,演员的起点低,谁都可以跨界转型,同时也降低了这个行业对于一个演员的定义。“现在的很多拍戏现场更像是一个大咖集会,看谁牌面大,助理多,待遇最好,并以此为骄傲,这种畸形审美偏已经偏离了一个演员的本心。抱有这种心态的话,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。”

“其实我到现在也不圆滑,还是喜欢得罪人,所以机会不多吧,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能太合群,否则就像“俄罗斯方块”,过于合群你就会‘消失’。”一样不合群,一样没机会,有些棱角被磨平,但还有棱角。“人生昧履,砥砺而行”,对于未来和生活,冯铭潮深知其中的套路和潜规则,但仍然会坚定的走下去!

人生路漫漫,我们会遇到很多人,也会经历很多事,不同年龄,不同身份,都会改变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。对于冯铭潮,难道真的就像眼见到的那些吗?曾经那个敢于为了梦想去和父母抗争的大男孩的内涵又仅限于此吗?

曾经的冯铭潮被贴上“小吴彦祖”的标签,但这让他很苦恼,他不愿意被人框在一个固定的印象里。他也拒绝被贴标签,“网上其实很多新闻都是假的,如果只凭三言两句就对一个人产生刻板印象,给他贴个标签,我想这是不公平的。”冯铭潮坦言,自己作为一个“不太红”的演员最怕的就是被贴上一个“便签”,“这对我的事业没有任何帮助,因为我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事业爆发点。”

他坚信,不能仅凭一点就简单地贴上“好人”或“坏人”的标签,相对于绝对的好和坏,冯铭潮更喜欢将剧中的“魏超”定义为这两者之间的“灰色地带”。当真正了解他,经历过他过经历过的东西,走过他所走过的路,才会明白一切的抉择都是有迹可循。“先入为主”有时候可不是一个理智的判断,每个人都会被贴上并不符合实际的标签。

有时候,他觉得自己有点“三观不正”,当他知道网络上对作品角色甚至流传一种“双洁”(男女主角双方都没谈过恋爱)的要求时,他非常不可思议。

因为不同的时代,都会塑造相应的道德体系。他不同意用“三观”去评判一部作品,因为这是对文艺作品的窄化,在“三观党”眼里,《廊桥遗梦》、《泰坦尼克号》都可以用“出轨”两个字来概括,这也许正好反应出这个混乱的时代,人们一边呼吁秩序,一边无所适从。但是,相较于虚无缥缈的“三观”,冯铭潮永远更看重个人情感的觉醒。

相对于其他演员渴望稳定的戏路,冯铭潮更希望能够打破常规,去尝试不同的角色,稳定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,而安于现状对于一个演员来说,也是非常恐怖的。冯铭潮知道稳健有时候会抹杀人们的创造力,深知这一切的他,一直想尝试自己没有试验过的角色。哪怕是家暴男、变态男都可以,他不希望自己被脸谱化,也希望娱乐圈能远离“畸形审美”,“都说不要对人有刻板印象,我希望审美也能如此。”

他坦言,现在最想接的角色要么是外形上反差极大的,要么是经历上从未有过的,越是这样越能考验出他的塑造能力,也越能打破之前观众对于他的刻板印象。越有争议的角色反而是一件好事,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,也能让观众用“痛恨”的程度来对演技投票。

或许,冯铭潮正在试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,寻求新的突破,苦苦坚持,相信终将会有收获,也许这就像当年他果断切换从歌手到演员的赛道一样。就是前途未卜,他也愿意勇敢尝试,对于他而言,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。